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

條紋海豚

條紋原海豚學名Stenella caeruleoalba)為海豚科原海豚屬的動物。在中國大陸,分布於台灣海域等地,主要生活於熱帶至溫帶海域。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南美拉普拉塔附近。[1

花紋海豚

多數群居,每群25至數百隻,亦見過4000隻之記錄。偶與其他種類同游。與瓶鼻海豚之雜交種在水族館及野外均有記錄。食烏賊及甲殼類,偶食魚類。
Image分布
廣,溫至熱帶,深洋至大陸棚。
易與混淆者
在近距離時,本種易於鑑別,但在遠方可能與其它具高背鰭者混淆,如瓶鼻海豚,偽虎鯨等。但身上之淺色似刮痕般之花紋可資判別。

瓶鼻海豚

寬吻海豚的身體為流線型,中部粗圓,從背鰭往後逐漸變細,額部有很明顯的隆起。由於額部較大,所以頭部吻突的實際長度較短。寬吻海豚的上下頜較長,因此獲得了瓶鼻海豚的別名,它真正的鼻孔是頭上的噴氣孔。寬吻海豚的臉看上去像在微笑。寬吻海豚上下頜每側各有大型牙齒21-26枚,長度為4-5厘米,直徑為1厘米,是海豚科中牙齒最大的一種。
寬吻海豚的背鰭為三角形,略微後屈,位於體背的中部附近。尾鰭和背鰭由緻密的結締組織構成。鰭肢基部寬,梢端尖。寬吻海豚依靠上下擺動尾鰭來前進。體側的胸鰭用來控制方向。鰭肢的位置很靠前。胸鰭中含有和其它鯨目一樣在五千萬年前進化過來的骨胳,這些骨胳和在陸地上生活的哺乳動物的前肢同源



弗氏海豚

背藍灰,腹部白,短鼻,胸鰭、背鰭及尾鰭均較小,背鰭位於中背,呈鐮刀形,末端尖,尾鰭中央有凹刻,自眼部至肛門有一顯著黑色帶,年齡越大,此帶越寬,體格粗壯。頜齒長而尖,每側34-44枚。Image
自然史
常成數百至數千隻大群出現,在東太平洋常與瓜頭鯨,在菲律賓則與花紋海豚、飛旋海豚成群,不隨船游行,食物包括烏賊、甲殼

皺齒海豚

背部顏色由深灰至紫黑色,體二側佈滿黃白色斑點,腹部成白色,有時為粉紅。胸鰭長約體長1/7,尾鰭寬約體長之1/4。頭圓錐狀,在額隆和吻間無明顯凹陷,下頷及唇白色。上下頷齒每側20~27枚,齒表面粗糙。

虎鯨

 

虎鯨學名Orcinus orca)又稱為殺人鯨Killer Whale)、逆戟鯨,英文中有時稱之為OrcaGrampus,虎鯨屬於海豚科,是海豚科體型最大的一類。地球上的所有大洋中都有虎鯨生活,從冰冷的大西洋南極地區,到熱帶海域。
虎鯨是一種非常聰明的食肉動物。一些個體幾乎只吃魚類,另外一些則會獵殺其他海洋哺乳動物,包括海豹海獅海象,甚至是鯨目海豚科的其他物種如海豚,他們是海洋食物鏈的頂端。世界上有五種不同的虎鯨,其中一些也許分成單獨的種族亞種,甚至是不同的種。虎鯨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,有一些群體組成的家族是動物界中最穩定的家族。虎鯨的一些複雜社會行為,捕獵技巧,和聲音交流,被認為是虎鯨擁有自己的文化的證據。[2]

偽虎鯨

偽虎鯨學名Pseudorca crassidens)為海豚科偽虎鯨屬下唯一動物,生活於世界各地暖溫帶至熱帶海域。在中國大陸,分布於南海、黃海、台灣海域、東海等海域。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英格蘭。[3]
偽虎鯨體型和虎鯨類似,因此得名,但是它們並非近親。

小虎鯨

小虎鯨拉丁語學名:Feresa attenuata)是鯨目海豚科中一種比較小、比較少見的動物,它屬於小虎鯨屬Feresa),是該屬內唯一的一種。它的名字來源是因為它外形與虎鯨類似,但是體形比虎鯨小。小虎鯨比虎鯨要兇猛。在夏威夷南非被馴養的兩群小虎鯨甚至於自相殘殺,但是在日本被馴養的小虎鯨群沒有發生這個現象。
到1950年代內人類對小虎鯨的了解僅有兩具大英博物館中的顱骨。最早對它們的描寫來於1874年約翰·愛德華·格雷的描寫。1954年一名日本鯨學家報導了1952年本州的捕鯨人描寫的「罕見的海豚」。他寫道他考察的個體的顱骨與博物館中的一樣,而其體型類似虎鯨,由此產生了小虎鯨這個名稱。
小虎鯨學名中的attentuata是拉丁語「楔」的意思,指的是它從頭部到尾部身軀逐漸變細的樣子

瓜頭鯨

瓜頭鯨有尖瓜狀的腦袋,其也因此得名。其軀體修長呈水雷狀,擁有長而尖銳的胸鰭[3],鰭的長度大約在體長的五分之一[4],這些都是瓜頭鯨較為顯著的特徵。瓜頭鯨較易於小虎鯨混淆,二者除非在近距離內觀察,否則很難區分[3]
瓜頭鯨全身呈藍黑,暗灰或暗棕色[3],它頭部細小,其漸縮為鈍嘴[3],上、下頜均有20-24枚左右顆數的牙齒[4],前段臉部有一塊黑色區域[3]。瓜頭鯨的下巴要麼平直要麼則稍微向內部凹陷,其唇部一般呈白色,淡灰或粉紅色[3],而它的肛門和生殖裂周圍也呈現淡色[4]。瓜頭鯨的胸部有不太明顯的淡灰色錨狀斑紋[3],腹部的斑塊呈現出灰或不純的白色。瓜頭鯨的背鰭高聳,呈現鉤狀,末端較為尖銳,但是背鰭的後緣經常受創[3]。瓜頭鯨的尾鰭較為寬大,長度大約在體長的四分之一[4],但是雌鯨相之較窄[3]
瓜頭鯨初生時長約1米,成年後在2.1米到2.7米左右,重量約在160公斤[3],脊椎骨大約在80枚左右[4]

銀杏齒

銀杏齒中喙鯨的體型粗壯,背鰭為典型中喙鯨屬形式:比例小,通常呈鐮刀狀,位於背部後段相當於全長2/3處。額隆渾圓,以相當傾斜的坡度連接中等長度的嘴喙。成年雄鯨的嘴部曲線在嘴喙一半處大幅度上翹,2顆大型牙齒幾乎全被牙床組織覆蓋,尖端不會超過上顎。銀杏齒中喙鯨的牙齒寬度可達10公分,是中喙鯨屬中最寬的1種。
由擱淺個體的描述(目前已調查的新鮮樣本數不超過20頭),雄鯨外觀呈深灰色,嘴喙前端一半處為淺色區域。雌鯨體色普遍較淺,背部呈灰色而腹部為白色。成年雄鯨在身體後段1/3處常有許多直徑3至4公分的白色斑點,但與其他中喙鯨不同的地方在於,成年雄鯨身上似乎沒有直條傷痕。

布蘭氏喙鯨

柏氏中喙鯨的體型寬厚而粗壯,背鰭小,呈三角形或鐮刀形,大約位於身長2/3處。嘴喙長度中等,額隆外觀上較小而扁平。嘴部曲線特殊,先是水平往後延伸,至中段急劇高起呈一圓弧狀。成年雄鯨在下顎隆起處有2顆大型牙齒,末端略微突出,會往前傾斜越過上顎。牙齒上常附著有成串的鵝頸藤壺
背部與身體側面皆為深藍灰色,至腹部轉為淺灰色。頭部可能呈淺褐色,上脣與下顎邊緣為淺灰色。牠們身上常有許多橢圓形傷痕,特別是在生殖器附近,可能是遭雪茄鮫咬傷。成年雄鯨身上常有白色長條擦傷痕跡。

柯維氏喙鯨

 




柯氏喙鯨的體型中等,相當粗壯而呈雪茄狀。由於牠們的嘴喙比其他喙鯨短,且額隆略 呈球狀而凸出,整體外觀似乎前端被截去了一樣。額隆隆起的幅度大,但到了短而粗的嘴喙部分則較平緩。嘴部曲線短,側面觀先略往下彎曲,至中段往上翹至接近 眼睛水平高度。背鰭相當小,呈鐮刀形,位於背部約體長2/3處。胸鰭相當小而窄,兩側體壁有所謂的「胸鰭窩」可收納胸鰭,此構造可能與游泳有關。和其他喙 鯨一樣,在喉嚨兩側各有1道深溝。僅成年雄鯨長有外露的牙齒,位於下顎最高處,即使閉上嘴時仍可看見,有時會有茗荷介附生。
一般而言,其體色為深灰色,有一些反蔭蔽(countershading,動物保護色的一種類型;這類動物背部深於腹部,上面投下的光線使它全身顏 色均勻而不醒目)的效果。成年雄鯨頭部為白色,此淺色區域會往後方背部小部分延伸;雌鯨外觀呈深灰至紅褐色,頭部較淺但不及雄鯨那般對比明顯。眼睛周圍區域顏色較深,前後方皆有淺色的月牙形或山形斑紋。皮膚表面常有許多橢圓形白斑與細長白線痕,特別是在腹部與身體側面,前者可能是遭雪茄鮫(或稱達摩鯊 cookie-cutter shark, Isistius brasiliensis)咬傷或遭八目鰻(或稱七鰓鰻 lamprey)吸附所造成的傷痕,而後者則可能是雄鯨彼此間爭鬥時牙齒劃傷留下的刮痕。幼鯨背部顏色較暗而腹部較淺。

侏儒抹香鯨

侏儒抹香鯨是體型最小的鯨[2],成年的長度大約為2.1米到2.7米,成年重達135到275公斤左右,其甚至比一些海豚的體型還小。該鯨極易於小抹香鯨混淆[2]
侏儒抹香鯨體型較小,背部呈藍灰色或暗灰色,背鰭突起,近似於鐮刀狀[2]。侏儒抹香鯨眼睛後方有假鰓。其軀體較為粗壯,鯨的頭部近似於方形[2]。其噴氣口的噴氣低矮且不明顯[2]。侏儒抹香鯨的下顎較小,位置低,其下顎牙齒彎並且非常尖銳[2],而上顎的牙齒已經退化[2]

小抹香鯨

小抹香鯨Kogia breviceps,又稱次抹香鯨短頭抹香鯨小卡切拉特鯨)是一種小型的齒鯨,在海洋中並不常見,目前對牠們的了解主要是來自於屍體。在中國大陸,分布於台灣海域等地,主要生活於熱帶溫帶海域。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好望角[2]

抹香鯨

抹香鯨與部分鬚鯨一樣會有所謂的護衞行為,在一個雌鯨小群附近數公里處有時會發現有1至2頭成年雄鯨跟隨,可能在前方、側面或後方(情況較少)。原因可能跟爭取交配機會有關,不過當該雌鯨群遭遇危險時的確有提供保護的作用。
當雌鯨群面臨虎鯨威脅時,可能會擺出所謂的「車輪」圓陣,亦即成鯨圍成一個大圓,幼鯨被集中於圓心處保護,整體看來形似馬車的車輪。除了一般人容易想像的以頭朝向外敵的情況,尾部朝外的陣型也曾有發現記錄

灰鯨

成年的灰鯨膚色是棕灰或淺灰,全身覆蓋著淡色中夾雜白色或橘色的斑點,腹部的顏色較淺。身體後部的皮膚上凹凸不平。它的眼睛是圓形的,位於口角的後面,比其他鬚鯨類的眼睛的位置靠上,上眼瞼略長。耳孔較大,位於眼睛與鰭肢的基部之間。鯨鬚是淡黃色的。鰭肢上有4指,沒有第一指。

小鬚鯨

小鰛鯨是最細小的鬚鯨科,且是最細小的鬚鯨之一。一般的形態長7-9.8米,重5-10噸。[4]平均而言,雌鯨較雄鯨長0.5米。[4]幼鯨則長2.4-3.5米。[4]侏儒小鬚鯨較為細小,最長只有7.8米。[4]
小鰛鯨的背部是深灰色的,腹部呈白色。所有形態的胸鰭以上或頭部以後都有一個淡色的山形斑紋。胸鰭上亦有白色或淡色的斑紋,這個斑紋差不多覆蓋整個侏儒小鬚鯨的胸鰭。北方的小鰛鯨胸鰭中間有一道白帶,北太平洋小鬚鯨的則是呈灰色的。[4]
小鰛鯨與南極小鬚鯨有很多不同的地方。小鰛鯨較南極小鬚鯨細小,南極小鬚鯨的胸鰭斑紋較為淡色。身體的顏色及體形也有明顯的分別。[4]

布氏鯨

據有關介紹,布氏鯨是一種不經常浮在水面上的鯨魚,它的體表常附着一些浮游生物。然而,布氏鯨又是一種具有掠奪性的鯨魚,與其它須鯨相比,它捕食的對象移動性更強、體型也更巨大。它們可以下潛到到海底1000英尺處,呼吸程序較少但有規律,平均噴氣4-7次後就會進行約2分鐘的潛水,而最長潛水時間一般不超過8分鐘

塞鯨

塞鯨學名Balaenoptera borealis英文:Sei Whale、發音:/ˈseɪ/ or /ˈsaɪ/)為鬚鯨的一種,又名北鬚鯨[2],為世界上第三大鬚鯨,僅次於藍鯨長鬚鯨[3]。牠們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域,尤其是在遠離海岸的海洋深層[4]。塞鯨傾向避開陽光與熱帶海域,每年夏季時從寒冷或兩極的海域遷移到溫帶海域,冬季則遷移到亞熱帶海域,雖然大部分區域的遷移路線尚未完全明朗[5]
塞鯨身長可以達到20公尺(66英尺),體重則可達到45公噸(50短噸[5] 。估計每天需要900公斤的食物,主要是橈腳類動物與磷蝦,有時還包括其他的軟體動物[6]。塞鯨的速度也是鯨魚中最快的,在短距離上可以達到每小時50公里(31英里或27)的速度。[6]「塞鯨」這個名稱是從挪威語的「Pollock」(青鱈)而來的,青鱈是種與塞鯨同時間出現在挪威海岸邊的魚類[7]

長鬚鯨


長鬚鯨學名Balaenoptera physalus)又稱脊鰭鯨真鬚鯨剃刀鯨鯡鯨鰭鯨[4],是鬚鯨亞目中的一種水生哺乳動物。牠們是全球第二大的鯨,也是現存第二大的動物,僅次於藍鯨[5]
長鬚鯨的身軀長而苗條,全身大多呈棕灰色,下腹部的顏色較淺。現時所知,長鬚鯨最少有兩個現存的亞種:北大西洋的北長鬚鯨,以及另一較大的亞種——南冰洋的南極長鬚鯨。在極地熱帶地區的大型海洋中均可找到長鬚鯨,只是北極南極附近的地區,以及大型海域附近的小水域找不到牠們。所有密度最高的長鬚鯨族群均分佈於溫帶地區及水較冷的地帶。[6] 牠們的食物有小型的魚類、烏賊甲殼動物(這包括糠蝦磷蝦)。